電郵
電話
地址
由嗇色園營運的何東夫人醫局‧生態研習中心於2023年6月正式開放,以生態研習作主軸,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,我們的服務範圍包括:
公眾參觀
週二至週日:9am-5pm
逢週一休息
公眾假期照常開放
公眾活動
適合各年齡層的生態速查班、生態導賞課、環保工作坊、導賞員培訓課程等。
學校/團體包班活動
以包班形式,為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老人中心、親子團體、教師、公司舉辦不同類型的生態主題活動,例如昆蟲旅館工作坊、夜間生態導賞、環保工作坊等。(詳情請參閱我們的團體活動小冊子)
地區/節日活動
除了生態,中心亦致力推廣古洞一帶的歷史文化,會因應不同節日舉辦特色活動,比如中秋晚會、開放日、農墟市集、稻米收成節等,亦會邀專家到訪舉辦不同類型的講座。
嗇色園為一所宗教慈善團體,於1921年創立,崇奉儒、釋、道三教,並以「普濟勸善」為宗旨。本園所管轄的黃大仙祠,終年香火不絕,每日平均訪園逾一萬人次。
除了宗教服務,我們亦致力興辦教育、醫療、安老扶幼、生態保育等服務。何東夫人醫局‧生態研習中心的創立,正是我們致力發展推廣生態研習的例子。
1931年,何東和麥秀英二人慶祝金婚紀念,何東給兩位妻子各十萬元。麥秀英夫人慷慨地將這十萬元捐給政府,條件是要求政府用這筆錢在古洞開一家醫院,希望能緩和當年在新界北區因人口增長而產生的急切醫療需求。
何東夫人醫局於1933年落成,1934年正式投入服務,是首批在新界興建的鄉郊診所之一,爲古洞、金錢村、河上鄉、馬草壟一帶村民提供醫療服務。初期主要提供產科和母嬰中心服務,亦是印度士兵的療養院。後來增設了普通科門診服務。至2005年,醫局因屋頂破損而關閉,正式完成它作為醫療機構的歷史任務。
2009年,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醫局為二級歷史建築,被評為具有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。2015年,嗇色園投得了活化醫局的項目,保留醫局寶貴的建築元素,也將它搖身一變,活化成一所生態研習中心,為香港的生態教育作出貢獻。
何東夫人醫局舊貌。
圖片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提供。
1957-5-21華僑日報報導 兩名嬰兒在「何東夫人醫局」出生
醫局內設有候診室、醫療室、藥房、文員室、救護車房和員工宿舍等。
麥秀英(Lady Margaret Ho Tung, 1865-1944)為歐亞混血兒,是一代首富何東爵士的元配。麥秀英與何東識於微時,兩人是青梅竹馬的好朋友。1881年,麥秀英16歲,她在這一年嫁給了何東。
麥秀英持家有道,熱愛農業,她看中古洞具有地勢平坦、日照充足、土地肥沃的優勢,於1910年代登記購入古洞土地,並於1912年,建立農業試驗場「東英學圃」。
「東英學圃」的名字,由何東爵士與其夫人麥秀英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,又名「上水何東花園」,位於青山公路(古洞段)與金坑路之間,毗鄰金錢村。圃內盛產蔬果,並自行安裝發電機,成為新界一個先進的農業實驗室。實驗農場內種有花生、甘蔗、荔枝等農作物,亦有種桑養蠶、抽絲剝繭。
1942年,英國皇室向麥秀英頒授O.B.E勳章,即「大英帝國官佐勳章(Officer,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“OBE”)」,表揚她在新界對農業與蠶業的偉大貢獻。1944年2月7日,麥秀英以80歲高齡與世長辭。1947年4月,麥秀英正式受勳,並由何東爵士代領,表揚麥秀英:
何東夫人麥秀英 圖片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提供
前排左起︰張靜蓉夫人,何東爵士,麥秀英夫人;後排︰何世禮及妻子洪奇芬 圖片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提供
何東夫人醫局由兩棟高一層的主樓和副樓組成,以有蓋行人道連接。主樓入口上有石匾,上面刻有何東麥夫人醫局字樣,背面建有柱廊式外廊,而平房中間有一天井。
醫局的建築特色糅合了中西兩方的元素。西式的元素包括牆壁以抹灰批盪、底部基座塗上灰色漆油、村舍平房風格的門窗,以及窗楣、窗台下、煙囪有紅磚鑲邊等;中式的元素則包括雙筒雙瓦設計的斜屋頂、屋脊末端上翹等。
為尊重醫局的建築設計原意,在活化過程中,嗇色園盡力保留建築物的外觀、設計、內部間隔,以至整個建築群的佈局。活化後的主樓,用作生態展覽區,設立了生態顯像館、實驗室及生態學家的書房。活化後的副樓,則分別是建築展館,以及古洞古人故事展館。
前身是醫局的接待大堂和醫生房。活化後,我們保留了何東爵士和何東夫人麥秀英的肖像,保留了當年英式建築常有的壁爐,增添了有關香港生態內容的展板,和古洞一帶生態速查的資料,亦設有一個沉浸式學習空間,參觀著可以在這兒進行360度浸沉式空間體驗。
醫局是二級歷史建築,被評為具有特別價值而需要有選擇性保存的建築物。嗇色園在活化過程中,保留了原有的三個壁爐,讓大家了解過往洋人富貴人家在冬天時燒柴火,圍爐取暖的情況,壁爐連接著屋頂的煙囪,也是本中心的建築特色之一。活化後,壁爐的用途是裝飾之用。
前身是產房,待產婦女就是在這兒待產和休息,這房間連接著的小房間是當年的手術室。活化後,我們在這兒放置了六角形枱椅,並添置電視,舉辦不同類型與生態、歷史和文化相關的工作坊,也會運用顯微鏡和其他實驗室設備,與參加者一起進行生態探索。
這兩張何東爵士和何東夫的肖像,是舊醫局時期的文物,在活化後得以保存。很多曾來醫局生產或看病的朋友,第一眼也會認出這兩張照片。
何東夫人醫局於1933年落成,由何東爵士捐款,以何東夫人麥秀英命名,是首批在新界興建的鄉郊診所之一,不少古洞居民也在這地方出世。
柱廊式外廊的牆上,展示了十幅由香港大學圖書館借出,有關昔日醫局及古洞周邊生活等照片,當中亦展示了何東家族昔日創辦「東英學圃」實驗農場的情況,農場裡的女工正在進行抽絲剝繭的工作照片,正好和長廊對出的「何東夫人紀念花園」裡栽種的桑樹互相呼應呢。
為紀念何東夫人麥秀英對醫局的貢獻,嗇色園在活化過程中設立了「何東夫人紀念園」,栽種桑椹和長果桑椹兩個品種的桑樹,桑椹果子在每年春天成熟,產量多而清甜多汁。桑樹的樹葉本身也可以做成茶葉,在中醫學角度有不同的功效。桑樹本身可說一身是寶呢。
風水林是指為了保持良好風水而特意保留或人工種植的樹林,有些風水林作用檔風,有些用作檔煞。在我們中心的風水林裡,種了一棵有相當歷史的荔枝樹,也種了土沉香、咖啡等樹木。
為了紀念醫局的歷史意義,我們開闢了一個戶外的中藥園圃,參加者會在這兒認識不同的草藥植物。我們也會不定期舉辦與中藥相關的講座和工作坊,進行公眾教育,提升大家對各種中藥的認識。
因應不同的季節,我們會在這兒栽種各種時令農作物。夏天時我們栽種秋葵、茄子、潺菜、木瓜和苦瓜;冬天時,則種有各種沙律菜、香草、西芹、蕃薯等。我們也在這兒展示了吸引獨居蜂的昆蟲旅館,也展示了以有機方法驅趕昆蟲用的小工具。很多昆蟲朋友也很喜歡在這園區裡出現呢。
前身是醫局的車房,擺放救護車的地方。遇到緊急情況,救護車由這兒出動救人,也會接載醫護人員去學校替學童打防疫針。活化後,我們保留了原由的古老倉庫式大門,展示了與何東夫人生平、醫局歷史和古洞周邊歷史和文化相關內容的資料。
這兒栽種了各種水生植物,例如薑花、睡蓮、芋等,參觀者可以在這裡發現不同物種,例如蜻蜓、蝴蝶、青蛙和魚等。生態池的中間附有小石級供遊人通過,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打咭熱點呢。
天井是指宅院中,房與房之間,或房與圍牆之間,所圍成的露天空地,在中國南方的房屋結構中比較常見。這種設計有散熱功效,為旁邊的房間提供庇蔭,能防止太陽的暴曬,使住宅保持陰涼。雨天時,天井設計能蓄積雨水,保持通風,減少濕氣,使之不會覺得陰濕。本中心保留著醫局舊有的天井設計,也會在這個位置舉辦不同的講座和活動。
前身是供醫護人員休息的宿舍。活化後,這兒放設了一個展示醫局建築特色的微縮模型,也展示了醫局建築特色的展板。由這裡的窗戶看出去,可以看到中西合壁的建築風格,例如中式的木結構屋頂,雙筒雙瓦的斜屋頂;西式的半清半壓花玻璃窗、煙囪和紅磚鑲邊窗戶等。
15. 這兒會種植水稻。參觀者來到這裡,將可以看到稻米生長的不同階段,我們亦有舉辦以稻米為主題的工作坊,示範大穀碾成白米的工序。在插鞅的早期,田裡間中會發現一些小蝌蚪在玩耍;在收成時期,不同的鳥類例如白腰文鳥也經常來這兒開餐呢。
醫局歷史介紹
最新消息
附近生態
生態農業冷知識
精彩活動
聯絡我們